晨曦微露,军训哨声尚未响起,25新能源实验班的黄应博已早早整理好衣装,缓缓向训练场走去。这是新生军训的第八天,也是他带着脚伤坚持训练的第七天。
军训第二天,黄应博因之前脚部旧伤未完全恢复,在训练过程中脚趾不慎摩擦肿胀,导致部分指甲受损。班主任和教官发现后,立即安排黄应博前往学院附近的郑州金水区总医院检查。医生建议他多休息,避免剧烈运动,但黄应博却坚定地说:“老师,我能坚持,就是不想让家里担心、拖累集体。”
原来,黄应博的父母常年在外地务工,他是家中长子,还有一个12岁的弟弟需要照顾。作为家里的“顶梁柱”,他早已习惯独立应对困难。军训期间,母亲通过视频电话问起他的脚伤,心疼不已,他却笑着安慰道:“妈,没事儿,老师和同学们都特别照顾我!”
尽管被安排到“病号营”,黄应博并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。学习整理内务时,教官刚演示完“豆腐块”被子的叠法,他第一个举手尝试,反复练习直到符合标准;每天清晨,他总是提前出发,只因“脚部不方便,走得慢,不能耽误班级考勤”。他的顽强与高度责任感,深深触动了身边每一个人。
更令人动容的是同学间的温暖相助。同宿舍的侯钦耀和马林主动帮他整理床铺、打扫卫生。“都是兄弟,互相搭把手是应该的!”侯钦耀说道。马林也补充:“应博的坚持让我们佩服,我们只是做了点小事,希望他能更安心地恢复。”
教官评价道:“黄应博同学身上体现了军人的韧性与担当。他虽身体不适,但意志从未‘掉队’。这样的新生正是当代青年学子昂扬精神的缩影——独立、坚韧、心怀感恩。”
迷彩服下,是青春的热血与汗水;些许不适背后,是成长的勇气与温情。黄应博用行动诠释了“轻伤不下火线”的坚持,而同学间的携手并肩,更让这场军训成为一堂生动的集体主义教育课。